高血压,常被视为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,但近年来,这一“沉默的杀手”正悄然向儿童群体蔓延。
随着儿童肥胖率攀升、生活方式变化,儿童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,且因症状隐匿,极易被忽视。
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》中一项调研结果显示,2019年7~17岁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13.0%,总体呈现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的趋势。
数据来看,我国儿童高血压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,学龄前儿童为2%~4%,学龄儿童为4%~9%*。
*参考文献:蒋小云,容丽萍. 儿童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.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,2013,28(13):1037-1040.
更令人担忧的是,儿童期高血压患者成年后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4.6倍,就像一颗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引爆心脑血管危机。
儿童高血压的“标准”,和成人完全不同
很多人会惊讶,孩子也会得高血压吗?答案是肯定的,而且并不罕见。
判断孩子血压是否正常,不能简单套用成人“140/90mmHg”的标准,而是要结合年龄、性别、身高三个核心点。
儿童高血压是指在三个不同时间点,测量的血压值均高于同年龄、同性别、同身高儿童血压水平的第95百分位+5mmHg。
简单来说,就是孩子的血压比他/她同龄、同体型的大部分孩子都要高。
如何发现孩子高血压的“蛛丝马迹”?
儿童高血压“症状不明显”,无典型症状,但当血压显著升高或持续已久时,孩子可能会出现:
头部不适:反复头晕、头痛(多集中在前额或后脑勺)、视物模糊(血压过高会影响眼底血管);
全身状态差:经常乏力、精神萎靡、容易疲劳(血压高会降低心脏泵血效率,身体供氧不足);
异常行为:婴幼儿哭闹不止、拒绝吃奶、体重增长慢;学龄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、频繁走神;
并发症信号:若出现胸闷、气短、下肢水肿,可能已累及心脏或肾脏,需立即就医。
儿童高血压的高危因素有哪些?
肥胖:是儿童高血压的首要危险因素,对高血压患病的独立贡献近20%。
家族遗传因素:父母有高血压史、心血管疾病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。
不良生活习惯:吸烟、饮酒、糖/盐摄入过多、蔬菜摄入不足、摄入药物/药物滥用、缺乏睡眠或身体活动、精神压力过大。
非特异性症状:如头痛、鼻出血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、体育课易疲劳、呼吸困难、心悸、胸痛、晕厥。
如果孩子血压偏高,我们该怎么办?
儿童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“先生活方式干预、再药物治疗”,且继发性高血压需优先处理原发病——多数孩子只要干预及时、方法得当,血压都能有效控制,避免进一步出现心肾并发症。 1. 生活方式干预: 所有高血压儿童的“基础课”
无论是否需要吃药,生活方式调整都是核心,且家长需以身作则,因为孩子的习惯多会受家庭的影响:
控盐是关键!
儿童每日钠摄入量不应过多,做饭可以用葱、姜、蒜等天然调料代替盐,少吃咸菜、腌肉,尤其需要注意隐藏的盐如各类加工零食;
控制体重:对于肥胖儿童,应通过“饮食+运动”科学减重,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是降低血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;
规律运动: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跑步、游泳、打球等,减少静态活动时间;
保证充足睡眠:建立规律的作息,学龄儿童每天应睡足9-12小时,避免熬夜。
2. 药物治疗 并非所有的儿童高血压都需要用药,出现以下情况时,医生会建议启动药物治疗,药物治疗期间家长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:
血压达到“2级高血压”(≥P99百分位);
生活方式干预3-6个月后,血压仍未降至正常;
已出现并发症(如左心室肥厚、肾功能异常);
继发性高血压,原发病治疗后血压仍高。
防治策略:从餐桌到运动场的全方案
饮食处方(DASH饮食):
※每天4-5份蔬菜水果(1份≈儿童拳头大小)
※选择低脂乳制品
※摄入肉、蛋、奶等富含蛋白的食物,尽量选择新鲜肉类,以鱼虾等白肉为主,减少猪肉、羊肉等红肉的摄取量
※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, 烹饪时优先选择菜籽油和橄榄油等植物油
※减少糖(≤总热量的5%)、软糖饮料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
※限制隐形盐(挂面、零食、酱料含钠量惊人),钠摄入量需根据年龄调整,具体参考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
运动处方:
※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(慢跑、骑自行车、游泳)
※有氧运动为主,辅以抗阻力训练(3次/周)
※每天久坐时间不超过2小时
※避免高强度等长运动,例如重型举重
其他处方:
※保证充足睡眠时间
※睡前1小时禁用电子设备(蓝光影响褪黑素分泌)
※避免持续性精神紧张状态
家长行动清单:
※建立“减盐厨房”
※每季度家庭血压监测
※制定促进健康的奖励机制
这三个错误认知,可能耽误孩子治疗
“孩子血压高是暂时的,长大就好了”:若不干预,儿童高血压可能持续到成年,显著增加未来心梗、中风、肾病的风险;
“只有胖孩子才会得高血压”:瘦孩子也可能因肾脏疾病、内分泌问题患继发性高血压,不能仅凭体重判断;
“给孩子吃成人降压药,剂量减半就行”:儿童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,成人药物可能损伤器官,必须用儿童专用药,并严格遵医嘱。
孩子的血压健康需要长期守护。家长可定期给孩子测量血压,尤其是有继发性疾病、家族高血压史、肥胖、长期服药的孩子,更要重点关注。
若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症状,建议及时就诊——早发现,早干预,让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!
※文章收集整理自网络: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丨省中心医院&粤妇幼
|